植識

植識

看見你內在的光

  • 首頁
  • 主理人介紹
  • 作品集
  • 文章
  • 一對一服務
  • 線上
    • 總覽
    • 線上直播單堂課程|『 山石植語:打造你的內在靜山 』(9月份場次開放報名)
    • 線上資源|『身體放鬆x正面肯定語x色彩能量冥想音檔集』
    • 線上預錄課程|『3個月陪伴你推進人生課程』
    • 線上活動|『留白時刻-讓創作靈感迸發』(不定期舉辦)
    • 線上免費分享會|『 植物 x 療癒 x 靈性 – 3者結合方式探索 』(已結束)
  • 線下
    • 【 直覺創作 x 日式花道概念 x 乾燥永生植物 】創作課程(報名中)
    • 人類圖x乾燥花永生花植物創作課程|透過創作來感受你的本質 (已結束)
    • 從植物開始 -直覺創作工作坊(已結束)
  • 聯繫
  • [駐村創作紀錄] 2025 花蓮小和民宿駐村紀錄

    《直覺的共振》

    為期14天的駐村之旅,
    隨機取用民宿在地素材,
    與每位旅人、工作人員相遇,
    在輕鬆愜意的氛圍之下,
    激發出一盆盆只能在那個當下產生的作品。

    *這篇駐村紀錄為當下駐村之時貼於IG上的內容,此篇文章將IG上的內容彙整 *

    Day 1-2

    上週忙碌的將花店的事情告一段落,交代好一些工作事項給夥伴們。週六就開啟了到花蓮小和民宿為期14天的駐村創作。
    /
    隨意的採集乾燥植物,並加入預先帶來的永生乾燥植物。盆器也帶來了一些,但也不限於一定要用盆器創作。這次主要就試試隨機的碰撞會產生什麼創作結果。

    今天民宿老闆拿了豐田玉、還有溪邊撿的石頭,說我或許可以拿來創作。石頭看起來蠻美的,就決定來試試用這創作。
    /
    這空間也有許多我從外地來看,覺得有趣的事情在進行中。有時也與這邊的人交流聊聊,感受到很多不同於我習慣生活圈的人的想法,蠻有趣的,繼續探索。

     

    Day 3-4

    照片1|民宿接待廳入口門旁牆壁創作(使用四處採集的乾燥植物&預先準備的乾燥永生植物)

    照片4|民宿打工換宿的小幫手即興選擇植物,隨意創作一部分(照片5是她創作的部分),我再接續她的部分創作下去。而小幫手為這盆取名叫『縈繞』。
    /
    這兩天騎著機車到處逛逛,也去採集一些與我有緣的乾燥植物。採集路上看著旁邊雄偉山景,真的會有莫名的感動。

    第一次知道有「平和車站」,這是小巧可愛的車站,因為乘客不多,沒編派工作人員。

    民宿管家推薦「豐盛書店」,前往去逛,意外發現令我感興趣2025年出版的新書「與大自然通靈」,在書店內讀了一陣子,結帳時,也與老闆聊聊,聊聊在這開書店的想法。
    /
    創作中與狗長時間待在同一空間是蠻特別的體驗,狗狗路易有牠熟悉的沙發,常常躺在同一位置。偶爾跑來我旁邊,感覺希望我摸牠一下,有時上樓搭電梯,也一起跑來搭電梯。

    這幾天也開始與人合作創作,從民宿的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開始,先引導她植物創作的方式,讓她隨意創作,接著我再繼續完成。這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創作方式,明天已經有人預約也要一起玩玩看,期待會創作出什麼樣的成品。

    (管家準備的午餐都好好吃,真幸福)

     

    Day 5-6

    照片1|民宿管家的朋友茉莉即興選擇植物、自由創作一部分(照片2是她創作的部分),我再接續她的部分創作下去。用了不少民宿旁採集的狼尾草。茉莉為這盆取名叫『春洄』。

    照片6|石頭是民宿老闆提供的石頭、中間蜂巢是民宿擺在角落裝飾用的蜂巢,植物則是我帶去的永生植物
    /
    這幾天有時下起小雨,不過很快就停了,雨後的傍晚很舒服,騎機車沒穿外套還有一點點冷的感覺。

    Day 6前往稍微遠的一區逛逛。去了民宿推薦的「Hon圖書俱樂部」,很喜歡這個店的氛圍,來的時候沒什麼人,但越晚默默的店裡也快滿。看到一本感興趣的書『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隨意翻開竟然就翻到跟潛意識有關的,接著也跟從這本書的索引把潛意識相關的內容都快速讀了一遍,蠻不錯的導讀書籍。

    結束離開這,在附近隨意走走,看到了一區日式建築,好奇前往,是『郭子究音樂文化館』 ,就進去參觀。就這麼剛好裡面正在陶器展,有很多花器作品,而創作者寫的一些介紹文字很有共鳴。最後也買了一個花器,不知道這幾天有沒有機會拿來用。

    跟管理員聊了聊這棟建築的歷史,是193x年的建築物,內部幾乎沒有什麼大變動。除了展覽外,內部也擺放了很多音樂家曾在這生活的擺設、使用的物品、照片,這樣的氛圍突然讓我掉進回憶起在研究所念音樂學的日子,曾經研究日治時期音樂一段時間的日子。
    /
    創作方面繼續嘗試著與民宿的人互動,由他人先完成一部份,我再繼續做。因為他人對色彩喜好不同,他人先創作讓我可以感受到不同於我習慣的色彩。而接受他人創作後,我需要花多一點的時間感受植物的力量要如何流動,需要不斷測試。結果可能不是這麼完美,但盡量嘗試。

    也遇到了一些與美感相關行業的旅人,攝影師、室內設計師,大家交流著,聽著大家除了本業之外,有許多想嘗試或正在進行中的計劃,喜歡這樣子的氛圍,看到很多可能性。

    . 

    Day 7-9

    照片1|民宿員工奕君即興選擇植物、自由創作一部分(照片3是她創作的部分)。後我加入路邊採集的芭蕉葉,完成這盆。奕君取名這盆叫「夏の逗號」。

    照片6|民宿旅人Woody離開民宿前即興選擇植物、自由創作一部分(照片8是他創作的部分),後我再繼續完成。Woody取名這盆叫「匆匆」。
    /
    在這與人互動很自然彼此都會詢問:「你從哪來的?」

    有的民宿員工曾經在台北、台中工作生活很多年,都是有個契機來到或回來花蓮,因而定居在這裡。記得一位員工跟我分享:「生活和工作,在這邊的人更多的選擇是生活,但不是說不工作,而是更多一點的愜意」。

    而來這的旅人,有一些是時不時就會再來花蓮,來這邊放空、看書、看大自然、來吃美食等等,可能只是來個1-2天,有些繼續往台東旅行,有些就再回去工作。

    也有一些來這辦/參加活動、研討會,台灣各地的人匯聚在花蓮參與活動,可能只是一天的活動,甚至短短的幾小時活動,參加完即回去。與我來花蓮之前以為可能比較多是來旅行的旅人,沒想到有這類目的的旅人。

    Day9受旅人之邀參加花蓮華德福體系教育舉辦的音樂會,也順道參觀了他們的學校。也發現很多投入的老師和家長都是從外地來到這定居,一起辦學,要給孩子不同的教育環境,真的不簡單!
    /
    此行駐村,對我自己來說,讓自己完全在另一個陌生但相對愜意、沒什麼壓力的環境下,試看看能做出什麼。這也是讓自己潛意識處在比較高張的狀態之下,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

    盡情運用我在花店商業上不會用到的花材,路邊撿的、民宿內撿的,不只是「插」,也撕看看、折看看,看看會不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也有一部分帶著好奇與測試的心態,看看這樣的作品大家看到的反應是什麼。

     

     

    Day 10-12

    照片1|同樣也是來自新竹的旅人Wendy即興選擇植物、自由創作一部分(照片3是她創作的部分)。其中南洋杉葉是在民宿內的甜點店前採集的。Wendy取名這盆叫「溫柔的立場」。

    /
    Day11前往「花蓮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裡面展的東西其實沒有很多,但還是讓我有收穫。二樓正在展的「阿美族檳榔的記憶特展」,提到「民族植物學」——植物與人互動產生的文化意涵。

    看了展覽稍微了解檳榔在阿美族文化中有的意義,例如他們有配帶檳榔袋文化,如果年輕男女對彼此有意思,會互相送檳榔袋代表承諾彼此。對植物有這樣的連結,很有意思。

    也讓我想到之前上色彩與潛意識的課程,也有一部分是在說某些顏色在某些文化、某些信仰中有某些象徵的意涵。在開花店的經驗裡,也會發現一些顏色、花種許多客人主觀會連結到某些代表含義。這些現象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些意涵是不是存在,在潛意識裡重要的是——我是否相信。

    在文物館這邊也意外認識了檳榔的葉翹。工作人員告訴我,將葉鞘整個浸泡濕後,可以任意凹折、剪,可以折成碗、袋子、勺子等。現場提供葉鞘讓民眾DIY,我也帶了一個回去,或許可以拿來創作。
    /
    「你怎麼創作的?」

    在這邊我如果遇到旅人或民宿工作人員有創作相關職業的背景,我很喜歡聊聊「你怎麼創作的?」這件事。

    這幾天遇到紀錄片的導演旅人,她說她是觀察生活,從中尋找靈感。觀察是細膩的,例如夏天天氣中黏膩感的變化,也能成為片子調性的前後的轉變。很有趣的是,她在寫某個角色時,喜歡放覺得適合這個角色的音樂當背景,更能進入狀態。

    民宿老闆娘經歷也很特別,過去是從小到大唸音樂班,而現在同時經營民宿、餐廳、甜點店。從小音樂系的學習框架,反而讓她意識到她應該打破框架,現在經營這些都以自學為主。她可以把同一個甜點但不同的食譜蒐集來攤開看,看看每個之間不同在哪,去不斷實驗,是這樣的創作方式。
    /
    拉遠視角來看自己人生,
    我覺得人生也是一種創作,
    而且是非常沉浸式的去體驗創作本身。

    「我選擇定居在這」
    「我選擇到處教學,每個月都環島一圈」
    「我選擇暫時離開台北幾天,來這幾天」
    「我選擇打工換宿」
    我自己的「選擇來此駐村14天」

    這樣的「創作」,
    創作者有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創作,
    會有著非常不一樣的狀態。

     

    Day 13-14 (駐村結束)

    照片1|花器使用了在花蓮看展覽購買的花蓮在地陶藝師創作的花器。植物使用了看展覽而得到的檳榔葉鞘、民宿附近採集的狼尾草。
    —
    「靈感的接受」

    在參觀照片一的花器展覽時,展覽說明牌上看到陶藝師寫的這麼一段話:

    某年某天,一副清晰影像突然打入腦海
    我一個人站在100件形色各異的花器面前自信的笑著
    於是我便在工作之餘慢慢製作
    用一年的時間真的把腦海的影像做出來。

    但我只是一個凡人
    無法參透從天而降的神秘訊息
    能做的只不過順服。
    /
    在這次的駐村經歷,
    我有點明白了我為什麼被安排在6月前去,
    有很多巧合的訊息,
    而且在很多時刻都讓我瞬間覺察並領悟到一些事情。
    這些訊息與領悟我都習慣紀錄在我的手機靈感清單上。

    這位陶藝師的這段話,
    也讓我看到他接收靈感後,
    順從這個靈感,
    把他具象化。
    /
    當創作者開始能接受到這種靈感,
    或意識到這種靈感,
    接下來會遇到:
    「是否要相信這個靈感?」
    「是否真的要做出來?」
    「做出來之後呢?」

    我的靈感清單內容很多,
    有些有實行出來,
    有些也還沒有勇氣去做,
    或者有些也還不知道怎麼做,
    就先放著。

    這次在駐村結束坐火車回去,
    腦中也浮現另一個計劃,
    也是沒試過的,
    內心也同樣有猶豫的聲音出現。
    我想我要好好再感受這件事,
    感受我究竟有沒有想做這件事,
    「熱情」可能是最後要不要做的關鍵。

       

     

    wpx_

    2025-07-10
    駐村
    乾燥花創作, 共振, 小和民宿, 植物採集, 直覺, 花蓮, 駐村創作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繫我 Email: plantsense2023@gmail.com

  • Instagram

IG請搜尋:植識 plantsense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