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集節目是第一季的第八集,因為我預計第一季總共會有10集,所以我的規劃是後面3集的走向是分享創造面的事情,也就是「創造」新的生活經驗。因為前面蠻多集的分享比較是從把過去既定的想法作轉換,講得比較不是創造面的,比如說我有分享到我過去追求完美,即使身體很累,還是要追求極致,但因為我已經了解追求完美後面的心裏原因,想法也跟著轉換了,不再追求完美,如此一些事情可以進行的較有彈性。
所以後面3集我想要偏向分享的是 去主動的「創造」新的經驗,去開創新的經驗,為生活導入新的元素。那這集呢,我想要從如何產生「心流」來切入,也會引用專門研究此領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寫的同名書籍《心流》的內容。
我相信很多聽眾都有聽過心流這個詞,可能有些人都有經歷那樣的狀態,作者在書中對這個狀態的解釋是:「這是一種把專注力發揮到極致時的「最優體驗」。進行一項活動時,當你面對到的挑戰,與自己的技能程度相差不會太過懸殊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就會完全被這個活動吸引,整個人投入其中,不再分心去處理其他無關的資訊。」
而作者也提到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這集節目名稱的由來,也就是:「知道如何控制內在體驗的人們將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人生品質。」當一個人進入心流體驗的時間越多,就越能提升自己本身的幸福感、加深對目標的堅持、擁有更積極的心態。
以我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說,我發現我一直很著迷進入心流的那種狀態,像是我之前分享的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鋼琴,我是那種爸媽不用太逼我練琴,我自己就會主動去練琴的小孩,因為我喜歡投入彈一首曲子的狀態,甚至到大學繼續練琴時,因為曲子難度增加,我可以一整個下午都在練同一頁,但我不會覺得累,反而是覺得時間過的很快,覺得怎麼一下就晚上,而且彈完是覺得很有意思的。而像現在在花藝這塊領域,我也是很喜歡自己做作品的狀態,喜歡那種全心投入完成作品的感覺。而且進入心流前和後,我自己的感受也如同書中作者所說的,你知道自己不同了,你變得更加的複雜,這個複雜並不是不好的意思,我自己覺得更像是自己的內涵深度不一樣了。
如果心流狀態如作者所說是最優的內在體驗,如果了解了進入這樣狀態的條件,我們是不是就更能主動為自己創造這樣的體驗呢?
所以接下來想跟大家分享進入這樣狀態的五個條件:
- 進行「有樂趣」的事情:作者在書裡特別將享樂和樂趣兩件事情分開來講。享樂,比如說睡覺、吃東西等,而這種事情在人生中也是需要的,但這類事情沒辦法提供心靈上的成長,不會提升一個人的複雜性。而樂趣指的是,不只是達到原有的期待,他們還會帶來超乎計畫、想像不到的感受。所以樂趣是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經歷這件樂趣的事我們變得不一樣,有所成長了。
- 進行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接續上個做有樂趣的事情的條件,這邊更說明到了,通常要產生有樂趣的的事情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精神能量,還必須有適當的技能活動的。但這個活動不一定是體能上的,像是閱讀也能帶來樂趣,而閱讀所需要的技能是知道語言規則、有識字能力,進而可能要有能將文字轉成影像的能力、了解歷史文化背景等等,這些都算是技能。所以也知道這邊所說的進行「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其中的挑戰活動也不一定是有競爭性、或是體能活動,我覺得就是有難度的活動,必須要靠特定技能才能完成的。
- 有明確的目標與回饋:這點是心流體驗中最讓一個人全然投入的原因。像我彈鋼琴時,我彈的是作曲家寫好的曲子,所以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在於,要把這些音彈對,只要我一彈,鋼琴馬上給我回饋。但有些活動看似目標並不是那麼明確,比如說藝術家作畫,以及像其他與創意有關、沒有絕對對錯的活動,像我現在的花藝領域也是這樣的領域,那作者在書中我覺得講的很好的是:這種創意類的活動,有可能一開始目標不是明朗的,不確定作品會長什麼樣子,但作者必須有強烈的個人知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連帶的他內心必須要把「好」、「壞」的標準內化,這就像我在花藝創作時,我內心必須很清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也因此我懂的欣賞這類活動的回饋,作者也說到:「如果少了這種內化的準則,就沒辦法體驗心流」。
- 自成目標的經驗:如果單純聽這個詞「自成目標」,聽眾可能沒辦法理解是什麼意思,但作者在書中有講到一段,我覺得大家聽了就比較了解是什麼意思了。書中說到:「做這件事的人專注力放在哪裡,如果是在活動本身,就屬於自成目標,如果是在事後的結果,就不算是自成目標了。」以我彈鋼琴的例子,我專注的是把音樂彈好的本身,投入在音色的調整、情感的表達等等,這就是自成目標。但如果我專注在希望聽眾聽了我的彈琴而感到感動,這就不是自成目標。作者在書中還有提到,或許有些事情開始做的時候是為了其他的目的,比如說我剛開始想走花藝的領域,是為了讓我結婚從台北搬到新竹能有一個彈性的工作、有收入,但後來我單純為花藝而著迷,就算沒有這份工作,我仍會持續插花,花藝對我來說就是自成目標的活動。
- 全然的投入:這點書中有用一個詞「消失的自我意識」,我覺得這點非常有意思。當我們全神灌注於某一種活動時,就沒有足夠的注意力考慮自己的過去或未來,像是「自我」消失的感覺。因為我們平常其實花很多時間去想「自我」這件事,像是我以前練鋼琴最怕參加公開的比賽或表演,因為在那樣的場合下,我會過於專注在自己身上,我會去想「別人會怎麼看我?」、「我穿著是否得體?」、「我姿勢是否好看?」等等,以至於那樣狀態的我沒辦法進入心流狀態表演,常常表現失常。在書中講到,自我意識過剩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都很難進入心流狀態。自我意識過剩講的是那種隨時在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害怕自己給人的印象不好的狀態;那自我為中心的人是評估一件事是否有價值,是和自己的慾望是否有關連,比如一朵花除非有什麼用途,否則就不值得多看一眼。而不管是自我意識過剩或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都是無法對精神能量做掌控,難以體驗心流。
好!聽了以上五點進入心流的條件,希望大家可以更了解到如何主動創造機會讓自己進入心流那樣的狀態,控制生活品質。最後我想要分享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觀點,也就是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
也就是如果我們現在知道怎麼樣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如果感受到的樂趣都是片段獨立的就很可惜,那如果我們可以把他們因為某個意義串連起來呢?一個人如果為人生設立了一個有難度的大目標,其他的小目標彼此配合,選擇性的投入去發展這個大目標需要的技能的心流活動。生命的不同部分因此可以彼此有關連,也因而每個活動不管在當下、在過去或在未來,看起來都「有意義」。
#心流 #內在體驗